缘起:
春去秋来,又到一年播种时,其他班级的孩子们已经在计划着这次可以种什么的时候,我的孩子们好像有点兴趣缺缺。
教师:“孩子们,今年我们的种植地种什么呢?”
瑶瑶:“老师,种胡萝卜吧,小兔子喜欢吃的。”
萱萱:“上次的胡萝卜只有一点点大就死掉了,怎么让兔子吃呀。”
乐乐:“我们的植物一直长不大。”
轩轩:“我们的泥这么硬怎么办呀?植物都会干死的。”
种植发现:探讨种植失败原因及改造方案制定
种植遇到了哪些麻烦?
前期种植孩子们遇到了很多麻烦,经过讨论,总结下来主要是两个麻烦:一是泥土太硬没有营养,影响植物生长;二是小房顶遮盖没有太阳照射、雨露滋养,导致泥土太硬。
教师:“泥土太硬,你们有尝试过哪些方法吗?”
轩轩:“用小铲子铲后只有一点点松的,但后来又硬了。”
聪聪:“请蚯蚓来松土也没用,蚯蚓都干死了。”
臭臭:“我浇了好多水的,可是过了两天泥土还是硬硬的。”
面对幼儿遇到的种植问题,我尊重幼儿,鼓励幼儿去探究、去解决遇到的问题。根据幼儿的讨论内容总结他们主要遇到的困难,帮助幼儿找准后期解决泥土太硬的探究方向。
泥土太硬没有营养怎么办?
通过讨论孩子们认为可以利用玩泥区的大铲子铲、用锤子来敲,然后筛子筛。在这过程中,孩子们还提到了利用爷爷给花放的营养土。
泥土变身记第一步:改造泥土
某天下午孩子们商量好决定先去处理泥土,他们分成了三组拿上了铲子、锤子、筛子,每一组选择了不同颜色的反穿衣,来代表自己的组以及保证自己衣服的干净、整洁。由于泥土比较干容易起灰尘,孩子们也想到了要戴好口罩,一切准备就绪,处理泥土就开始了。
处理泥土ing
来到种植区,原先孩子们决定在地上处理泥土,但实践下来发现满地是泥,人也拥挤。商量过后,决定直接在种植框里处理泥土。用铲子翻动泥土,敲泥组的孩子们将大块的泥敲碎,并捡掉其中的石块。然后铲泥的孩子们用铲子把泥运到筛子上,两组人合作筛泥,互相配合。就这样经过孩子们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的泥土工作初见成效。
营养土来帮忙
终于,孩子们把最后一桶泥处理完成,虽然都干得灰头土脸,但他们似乎都不在意,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饶有兴趣的交流着汗水换来的劳动成果。处理完的泥土很软、很轻,像黑沙一样,一碰就形成一个洞,为了不让泥土再次变硬,孩子们听爷爷的话准备在处理完成的泥土中放营养土。
然然:“老师,你看我带的营养土里面有白白的东西,妈妈告诉我这个叫珍珠岩。”
教师:“为什么要放在营养土里呢?”
然然:“它是给泥土透气的。”
教师:“你们还发现营养土和我们筛的泥土有什么不一样呢?”
轩轩:“营养土黑黑的。”
童童:“营养土捏上去有点湿湿的。”
聪聪:“里面有点细细的线,像草一样的。”
教师:“营养土这么神奇,有了它的加入我们的种植地会不会发生变化呢?等着瞧吧!”我信心满满地和孩子们说。
一天下午,几个孩子自告奋勇地将营养土搬到了种植区,在阿姨的帮助下倒进框里搅拌着,慢慢泥土变了色。但是营养土只填满了两个框,我建议孩子们进行比较种植,看看植物生长会不会有所不同。
这次的处理泥土工程辛苦万分,但孩子们都坚持了下来。看到最后自己努力的成果,孩子们早就忘却了自己曾经灰头土脸的模样,而是感受那一份自豪感、成就感。泥土的改造会带来怎样的变化呢?一起拭目以待!
泥土变身记第二步——改变浇水方式
由于处理泥土用了比较长的时间,天气也有一些冷了。这个时段适合种什么呢?孩子们询问了阿姨并经过讨论后,决定种植萝卜和菠菜。收集完种子,就在在一天晴朗的下午,我们共同将带着希望的种子洒入了泥土中,并给它们做好了不同的标记,等待着它们的发芽。
浇水方式大调查
我们的班级离种植地比较远,浇水问题如何解决才好呢?为了寻找更适宜的浇水方式,让孩子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和家长一起完成了调查表,后期又进行了调查表的分享活动。在分享的过程中发现收集到了很多的浇水方式,怎样才能知道哪种方式最适宜呢?
如何知道调查结果
教师:“怎么才能知道调查的结果?”
聪聪:“我们要一张一张看的。”
翧翧:“一边看还要一边做好记录的。”
缪繆:“好啊,我们一起看吧。”
记录对于大班的孩子并不陌生,于是他们分工合作,边看边画画记录,很多重复的就用星星替代。经过孩子们对调查表的整理,最终得出六种方式:分别是水壶浇水、管子滴灌、机器人浇水、草地喷洒、接水管、倒灌。
教师:“现在管子滴灌的票数最高,你们觉得合适吗?”
翧翧:“我觉得机器人浇水好,这样就不用我们浇水了,很方便。”
聪聪:“我们又不会做机器人的咯。”
轩轩:“这个瓶子反过来的,也可以浇的,还可以自己浇的呢。”
臭臭:“没有瓶子的地方,没有水怎么办呀?”
雯雯:“这个管子滴灌的方法最好!我们自己可以做,而且它可以一下子浇很多地方,每一棵植物都可以浇到的。”
在讲述和反驳的过程中,最终他们认为管子滴灌最合适。
在如何解决浇水麻烦这个问题上,我给予孩子最大的信任,让孩子们通过互相的讨论、调查、协商去最终确定整个改造方案。在调查过程中,尝试让孩子们去整理灌溉方式调查的结果,虽然有些繁琐,但在这个合作探索的过程中,他们掌握了对资料的筛选、归类、记录以及统计等等的方法,也更进一步学会了合作探究。
设计管道灌溉线路
管子线路如何设计?
于是开始了第二个问题的解决——管子滴灌线路的设计。孩子们一下子想到了要用PVC管和接头进行排管,因为之前一直进行着管子课程的研究,但在设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如何准确绘制管子线路?
第一次在没有交流的过程中有的孩子独自在区域游戏时进行了管道的设计,当孩子兴冲冲地炫耀他们的成果时,我马上发现了其中没有根据木框的立体形状来设计的问题。
教师:“管道能不能腾空放在框里?”
小七:“不行,要画弯弯的管子的。”
希希:“管子要绕着框子,这样就不腾空了。”
和孩子们交流了之后,我分三个角度拍了照,让他们选择并理解该用哪一张照片绘制管子路线更合理。
实地设计管道线路
凭空想象终觉虚,于是孩子们的第二次实地真设计开始了。他们来到种植区,选择了一个位置,认真地完成了自己的管道设计并进行了交流。
轩轩:“我从水龙头开始接管子,然后是在地面上,木框这里要往上的,然后还要绕着这个木框铺的。”
雯雯:“我的是装在上面的,就像下雨一样的,也是绕着木框的。”
彬彬:“我的是把管子接着水龙头,然后往木框这里绕过来的,然后一直往前铺管子就行了。”
晴晴:“我是往地面上铺的,这样就不会挡住路了,然后管子也是这样绕一圈,植物就都能浇到水了。”
……
分享过后,投票开始,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考虑在设计师的纸上贴上了五角星,在进行票数统计后最终晴晴的设计被选中,由于轩轩的设计与晴晴的基本相同,所以评出了两位优秀设计师并获得了设计奖。
在管道设计环节,孩子们非常有主见,都进行了独立设计。在设计管道的过程中,经过两次尝试,孩子们初步学会了将立体物品平面化的方法,并将其设计的想法转化成为具体的形象,用笔绘画在纸上。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管道设计的内容及原因,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将画面转换成了语言,是表征方式的一种转换,也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及表现能力。最后孩子们通过投票选出最合适的方案,从方案上来看孩子们真的是考虑从实际出发而做的选择,有他们全面的思考。
测量灌溉管道长度
自选工具测量灌溉管道长度
设计方案已确定,接下来就进入测量环节。孩子们根据已有经验,在教室里搜寻到了建构区的木块、美工区的吸管、科学区的硬管、伸缩管、蓝色软管和软尺等各种各样的物品作为测量工具,然后带着工具开始了第一次的测量。观察中发现孩子们的测量方式有以下问题:1.测量工具有伸缩性;2.测量时部分孩子没有首尾连接;3.测量时记录随意。
测量工具辩论赛:选择什么样的测量工具最合适?
由于孩子们使用的工具是不同的,因此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测量方法、问题及结果,这个环节也引发了一场班级的辩论赛——测量工具大辩论。
教师:“你们在测量的时候有没有发现问题?”
翧翧:“我们这个工具总是会动的,一会长一会短的。”
昕昕:“这样长度就不一样,上次我测叶子时候都是一样长的回形针。”
扬扬:“测的时候要连接在一起,不然就不对了。
小七:“我的工具是白色的管子,它不能弯,到了转角就不行了。”
教师:“测量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这些工具中哪一个最合适呢?”
翧翧:“我觉的硬的管子,它不会动来动去。”
乐乐:“软的管子好,硬的怎么转弯呀?”
辰辰:“软的会动,摆不好。”
杨妹妹:“软的可以用透明胶贴好的,就不动了。”
……
在互相分享的过程中一方支持软管,一方支持硬管,特别有辩论赛的感觉,慢慢的我成了他们的主持人以及观赛者。
就这样,在来来回回的辩论中最终蓝色软管突出重围,成了我们本次测量的主角。确定后我们讨论了记录的方式,孩子们觉得可以用点来边测边计数,也可以测后数标记来确定。
一米有多长
孩子们在资源库找到了一卷蓝色的管子,但在选择多长管子来测量时,意见不统一,有的觉得要很长,可以少测几次;有的觉得太长会弯,要短一点。
教师:“现在我们的意见不统一,想一想怎样才能既简单又快捷呢?”
雯雯:“一米吧。”
教师:“雯雯,你在哪里听过一米呀?”
雯雯:“幼儿园有一米线,要离别人一米的,站在线上的。”
教师:“是的,一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基本的一个长度单位,我们常常会用它形容我们的身高或东西的长度。那你们知道一米到底有多长吗?”
聪聪:“很长很长的。”
雯雯:“比我矮一点点的。”
乐乐:“就手臂这么长。”
雯雯:“老师,用尺子量一量就知道了。”
教师:“好,我们这里有软尺,来量量看吧。”
来到了幼儿园的一米线,和孩子们一起了解一米具体是多长后,孩子们开始行动了起来,他们用卷尺测量了好几段一米的蓝色软管,为后期的测量做好准备。
孩子们对测量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但更多的是自然测量,利用同一长度的物品进行测量,孩子们也基本掌握。而对于标准测量孩子们接触的还是比较少,借由这次活动孩子们了解了一米到底有多长,从身边疫情产生的一米线出发,初步了解标准的长度单位——米,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这个一米的长度,为之后的标准测量做好前期的准备。
一米软管合作测量
测量开始,晴晴是管道设计师,成为了小组长。他们确定了从水龙头那里开始测量,很自然地把管子拉直,晴晴就用笔在木框上画上了标记,然后孩子们一个接一个标记一步步从头测到了尾。
教师:“一共有多少米长呢?”
晴晴:“我们还要去数数,有20个。”
聪聪:“不对不对,有22个,地上还有两个。”
雯雯:“还有一个一米不到的怎么办呢?”
希希:“可以用尺子的,看看它到哪个数字?”
他们寻求了我的帮助,利用卷尺进行测量,发现数字是到94,他们就在纸上又记录了一个94,最终落笔后他们开心的跳了起来,终于有结果了。
经过两次测量,他们很好地掌握了首尾连接的自然工具的测量,在测量时能够注意保持测量工具的稳定长度,以及记录标记的数量来确定具体的长度。这次的测量活动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我们提升了难度,借由疫情产生的“一米线”帮助幼儿感知标准长度“—米”,利用一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提升他们测量的能力。但这里我们不要求孩子一定要真正去掌握这个标准单位,而是通过这次活动,初步尝试感知标准的长度单位。
管道铺设ing
找到了合适的白色PVC管材料,孩子们出发去铺设管道,可是在铺设时就遇到了棘手的问题:管子遇到转弯,太长剪不动怎么办?一个机灵的孩子马上给大家出了个主意:“可以找幼儿园的水管工叔叔帮忙。”哈哈哈,孩子们都高兴地拍起了手,之后叔叔拿来了特别的管子剪刀,把长短的问题帮我们解决了。管子已经准备就绪,就剩最后步骤,给管子打洞和连接了。我问:“孩子们,你们愿意自己动手在管子上打洞吗?”“愿意!”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回答。“给管子打洞需要哪些工具呢?”“钉子、锤子。”孩子们有参与班级环境布置,所以打洞的方法很熟悉。“那怎么保护自己的小手呢?”“戴好手套。”大型建构的时候孩子们也有这样的经验。叮叮咚咚!孩子们互相合作在场地上忙乎了起来。“孩子们,你们的洞洞都七上八下的会有什么问题吗?”看着他们的初步动作,我马上给予提醒。“我知道了,浇水的时候水会乱洒。”希希第一个反应过来。教师:“好,那怎么才能让洞洞对齐呢?”雯雯马上说:“可以划条线,把洞打在线上,就像我们排队一样。”“对!都是一些爱动脑筋的孩子!”我竖起了大拇指。由于打钉子有一些危险性,我们加入了他们的队伍,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完成了!最后,孩子们在种植区里摆摆插插,忙上忙下,场面虽然有一些混乱,但都非常投入。终于在来来回回不断的尝试以及我的帮助下,孩子们用管子拼拼凑凑完成了铺设任务,大家都兴奋得欢呼了起来!
管子漏水怎么办?
大功告成,浇水试验开始啦!可孩子们发现管子的部分接口一直掉,还出现了漏水现象。怎么办呢?可以用双面胶、用透明胶、用502胶水吗?最后也是请教了水管工阿四师傅,才知道有专用的水管胶水。
一个周末后,激动的时刻来临了,我们开启了水龙头,看着水慢慢的从一个个小洞洞里流出来,真是特别的开心。在滴灌过程中孩子们发现有一两个小地方有一点点渗水,就拿了小杯子接住,不让水浪费了。一切的努力都没有白费,真好!
从以上表现可以看出,探究过程进行到这里,幼儿已经逐步养成了遇到问题积极想办法解决的习惯。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泥土变身记第三步——自制营养肥料
泥土PK赛引发的堆肥实验
什么是堆肥?
有了管子滴灌的辅助植物也在慢慢长大,经过比对孩子们发现有营养土的植物最先发芽,且发芽数量多,没有营养土的植物发芽比它晚了将近一个星期,孩子们决定要给另外一块土也增加营养。恰逢“垃圾变身记”主题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知道了水果皮、菜叶等都可以堆肥。为了帮助幼儿了解了堆肥的具体步骤,我们选择了一个简单的堆肥小视频,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个白色的粉末,知道了em菌种这个新名词,它能帮助水果皮和菜叶更快的发酵腐烂,形成肥料。随即,孩子们准备好了各种材料尝试进行堆肥实验。按照视频中的步骤有的用剪刀在盒子的角落戳了一个洞,有的把纱布放了进去,还有的将水果皮、叶子都撕碎了一些放在盒子里,最后就是倒菌种的时刻,就这样非常顺利的完成了整个堆肥的过程,接下来就是观察等待的时间了,看看我们的肥水什么时候会出来呢?孩子们非常期待,希望自己做的营养能让植物健康的长大,期待中。
通过之前设置的对比实验,孩子们发现了泥土的不同、植物生长的不同,从而引发了这次的堆肥实验。活动中我们特意隐藏了一些教育内容,在适当的时机,让幼儿去发现这个学习的契机,充分调动幼儿的探究兴趣以及经验,从而去进一步支持自己的探究。
一路走来,孩子们与我们的种植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虽然经历了重重困难,但我们依然没有放弃,靠我们的一个个小脑袋、一双双小手保护起了这一株株弱小的植物。植物还在生长,我们的探究依然在延续,让我们就这样陪伴植物一起成长,让我们将这段辛苦又有趣的记忆好好珍藏。
- 上一篇:爱劳动,“疫”如既往
- 下一篇:以昂扬之姿 一起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