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故事——养蜗日记
日期:2022-09-29 00:00:00  浏览量:1376


缘起:

雨过天晴,和孩子们一起去给桑树松土,走到种植地栅栏外面,忽然大家在窨井盖上发现了蜗牛,孩子们纷纷蹲下来观察:“蜗牛,你好呀,你从哪里来?”“哇,蜗牛在分泌粘液呢。”钱老师:“我们先去看桑树,我帮你们把蜗牛装起来带到教室仔细看。”阮心怡自告奋勇:“我来抓蜗牛。”她抓起蜗牛凑近看了看,把蜗牛装在纸杯里:“小蜗牛跟我们回家吧!”

来到桑园,孩子们仔细观察桑树:“小桑树好像没什么变化。”“桑叶怎么还不长出来呢?“好像也没长高哦!”孩子们都略显失望。朱弘轩:“我们赶紧给桑树松土,让桑树快快长大。”大家拿起铲子干得热火朝天,就连爱干净的朱弘轩也踩在烂泥地上使劲松土,看来劳动还能治愈小洁癖呢。

忽然,王浩轩兴奋的叫起来:“蜗牛,蜗牛!”大家围过去一看,果然,在我们的小桑树顶端爬着一只小蜗牛。大家激动地跟蜗牛打招呼:“蜗牛,你好呀!”“你怎么在桑树上呢?”“你是来做客的吗?”孩子们好奇地伸手触碰蜗牛:“哇,软软的!”“你轻点,别把蜗牛的壳戳破了。”旁边孩子赶紧提醒。“快来看,这棵桑树也有蜗牛!”一只小蜗牛正在桑树的下面努力往上爬,我们桑园的蜗牛客人真多呀!

张峻翊:“我们再去找找,还有没有蜗牛了?”大家分头寻找。“没有。”于凯睿:“蜗牛肯定害怕潮湿,所以爬到桑树上,爬到窨井盖上。”王浩轩:“不会的,蜗牛会分泌黏液,自己都是湿漉漉的,它不会害怕潮湿。”孩子们望向我:“不如我们大家一起做个调查,看看蜗牛喜欢住在怎样的地方?蜗牛爱吃什么?它为什么爬到我们的桑树上?明天我们再来讨论。”

    钱乐涵:“刚才我们在窨井盖抓了一只蜗牛,它太孤单了,我们再抓几只,让蜗牛们做好朋友吧!”得到我的肯定,孩子们将桑树上的蜗牛小心翼翼的抓到了纸杯里,我们请蜗牛去中六班做客吧!

 

拯救桑树——抓蜗牛

早上于凯睿急急忙忙地跑进教室,他拿出蜗牛调查问卷给我看:“老师,不得了了,那蜗牛不是我们桑树的小客人,它是坏蛋!”赵苒苒和裴舶睿围过来,裴舶睿:“对的,小蜗牛会把桑树的叶子吃光的。”于凯睿拉住我的手:“我们赶紧去拯救桑树,把小蜗牛抓起来!”我摸摸他焦急的小脸蛋:“那也要等小朋友都来了再去抓蜗牛呀,马上要做操了呢。”孩子们三三两两来园,于凯睿不厌其烦地告诉大家:“蜗牛要吃我们的桑叶,我们要拯救桑树,把蜗牛抓干净。”

做完操,孩子们都按耐不住要去抓蜗牛了,好吧,我们今天的户外游戏就改成帮桑树抓蜗牛吧。

找来纸杯、塑料盆,孩子们来到桑园,大家仔细寻找小蜗牛。“我找到啦!”钱乐涵举起小蜗牛;“小草上有蜗牛。”陈愉悦也顺利抓到一只;庄鑫佟在泥土上发现了蜗牛的踪影。

男孩子们也不甘示弱,他们仔细地搜寻着每一块泥土,每棵小草都会仔细翻找,张峻翊对翁梓恒说:“桑树两边的栅栏也要检查,说不定小蜗牛躲在栅栏上。”果然,他们在栅栏旁抓到了蜗牛:“大家看,这蜗牛好肥呀!”梁逸宸:“翁梓恒真棒,这大蜗牛肯定要吃很多桑叶的。”

经过一遍遍的搜寻,我们确认桑园没有蜗牛了,大家把蜗牛带到教室。

钱老师问孩子们:“我们为什么要去帮桑树抓蜗牛?”“蜗牛要吃我们的桑叶!”孩子们异口同声。

“看来你们对蜗牛的调查都很认真,我代表桑树谢谢大家。”钱老师说:“蜗牛除了爱吃桑叶,还喜欢吃什么呢?”孩子们抢着回答:“菜叶”、“嫩的瓜果”……

钱老师:“蜗牛爬到桑树上除了要吃桑叶,还有别的原因吗?”朱弘轩:“那天刚下雨,地上全是水,蜗牛要不能呼吸了,所以爬上来。”钱老师再问:“原来蜗牛不喜欢水呀,那我们是不是要把蜗牛身上的水分弄干呢?”于凯睿直摇手:“不行,蜗牛不会在水里呼吸,所以它不喜欢很多水,但是它还是需要一点点水,有点潮湿的地方它最喜欢了。”

看来,大家对蜗牛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决定把蜗牛养起来,我们拔了大叶子的小草(形似蓬蒿叶),希望小蜗牛能喜欢。

评析:

昨天的蜗牛引发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他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认真探究,发现了蜗牛会吃桑叶的秘密。他们抓走蜗牛,拯救桑树的活动,让我看到了孩子们对桑树的负责与认真。我还担心他们会不会伤害蜗牛,没想到孩子们把蜗牛带回了教室饲养,这又让我看到了他们的爱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孩子自发形成的兴趣或教师创设环境所激发产生的兴趣)的引导下,孩子们能较长时间的关注认知对象,保持愉悦的情绪对认知对象进行细致而深入的学习。

通过观察和讨论,孩子们对蜗牛的结构、运动方式、生活环境等形成了初步而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饲养小蜗

一早,孩子们就在自然角观看蜗牛,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嘀嘀咕咕:

陈愉悦:“蜗牛都爬到上面的保鲜膜上了,他们为什么要爬上来呢?”戴一姚:“它们想逃跑。”阮心怡:“对,小蜗想去桑园吃桑叶。”“小蜗!”张峻翊笑得眼睛眯成了细缝:“你们叫小蜗吗?”陈愉悦用手指指点点:“小蜗、小小蜗、胖蜗……”“哈哈哈!”孩子们开心的笑起来。

戴一姚用手指在保鲜膜上擦了擦:“咦,这些黑乎乎的是什么呀?”阮心怡:“是小蜗的大便!”“张峻翊仔细看了看:“这么多大便,难怪小蜗要爬上来,小蜗的家太脏了。”

“小蜗没有吃我们给它喂的草。”裴舶睿发现了问题。阮心怡:“是不是这个草太大太老了,蜗牛咬不动。”“我们给小蜗重新换点嫩的草吧。”戴一姚建议。陈愉悦:“我感觉还要帮它们把家打扫干净。”

大家一致同意后,商量起来。陈愉悦:“我们需要分工合作,要去找嫩草,要干净的塑料盆,还要保鲜膜和剪刀。”张峻翊自告奋勇:“我去找草,这次我找小小的、嫩嫩的草,蜗牛肯定喜欢。”戴一姚:“我去问阿姨要保鲜膜,再拿一把剪刀。”陈愉悦:“我去娃娃家找塑料盆吧。”大家分头行动。

准备妥当,先把小蜗搬到新家吧。陈愉悦小心翼翼的打开保鲜膜,阮心怡尝试用手去抓:“好黏呀!”她缩回了手。其他孩子面面相觑,张峻翊转身去科学区拿来了筷子,孩子们打算用筷子把蜗牛夹到干净的塑料盆。戴一姚:“这小蜗吸得也太牢了吧,夹不下来呀。”陈愉悦告诉她:“你一只手夹小蜗,另一只手扶住保鲜膜。”果然,小蜗顺利地被戴一姚夹到了干净的塑料盆,不一会儿,所有的小蜗都住到了干净的新家。

“来来来,请小蜗吃嫩嫩的草。”孩子们把小草轻轻地喂给蜗牛。盖上新的保鲜膜,在美工区找来牛皮筋把保鲜膜固定住,他们细心地找来做泥塑的工具在保鲜膜上戳了几个洞。给小蜗牛们搞卫生、喂食成功!

评析:

今天我只是一个静静的观察者。从观察者到支持者、再到参与者、引导者,在幼儿的探索过程中,教师不断进行着角色的转换。在观察活动初期,孩子们需要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此时的教师应以一个观察者的角色出现;当活动的条件无法达到孩子们的要求时,教师为孩子们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从而为下一步的探索活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当孩子们的活动热情越高涨时,自然希望与教师分享自已在活动中的体验。由于受经验水平的限制,孩子们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认知冲突,在正确认识事物时出现各种困难。教师的参与和引导推动了幼儿的探索活动,开阔了幼儿的思维,增强了幼儿的探索能力。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幼儿逐步建构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小蜗搬新家

范宇豪把蜗牛搬过来:“老师,蜗牛好像不舒服了。”“怎么说?”我问他。他指了指蜗牛:“你看,蜗牛的家太挤了,它们都爬到保鲜膜上来了。”确实,20多只蜗牛都堆在一起,小蜗牛们只能一动不动的呆着,看着特别逼仄。

我:“你们给蜗牛找个新的家吧。”孩子们得令立马展开行动,不一会儿,找来了脸盆、水桶、瓶子等。孩子们期待地看着我,都希望小蜗牛能住在自己找的“家”里。

裴舶睿:“我的脸盆够大,小蜗牛会很舒服。”

徐宸希:“我的水桶比脸盆还大,可以装很多水。”

张昊杰:“你要那么多水是要让蜗牛游泳吗?”

徐宸希:“水桶也可以不装水的。”

阮心怡:“还是我的瓶子好,在瓶子上打几个洞,直接把盖子盖上就可以了,不要那么麻烦的每次弄保鲜膜。”

范宇豪:“可是我们怎么给蜗牛打扫呢?我们的手没办法伸到瓶子里。”

裴舶睿:“还是我的脸盆好了,又大又方便打扫。”

看来在孩子们的讨论中脸盆胜出了,他们看向我。

我:“蜗牛现在的家虽然很拥挤,但也是有优点的。”

范宇豪拿起蜗牛仔细端详:“我知道了,这个蜗牛的家是透明的,我们可以从上面观察,也可以从侧面观察。”

原来,蜗牛的家除了需要宽敞一些,为了方便大家观察,最好能选用透明的盒子。大家立刻再度寻找:娃娃家的锅碗瓢盆没有大尺寸的、资源库也没有透明的盆,怎么办呢?钱乐涵:“我回家让妈妈买一个吧。”

2211这时,夏老师来我们班,问:“你们都在找什么啊?”张昊杰:“我们蜗牛的家太小了,要找一个大点的、透明的家。”夏老师:“怎么那么巧呢?我就有这样的盆呀,你们是要给蜗牛搬家吗?咦,蜗牛没有吃青草?”钱乐涵:“上次我们喂了大叶子草,蜗牛没吃,这次我们真的选最嫩的草了,蜗牛还是不吃。”夏老师:“正好我有苹果,给蜗牛喂苹果吧。”“太谢谢啦!”孩子们开心地笑起来。

剪刀、钉子、保鲜膜,孩子们很快找齐材料,先把蜗牛搬到大盒子里,再给蜗牛喂上苹果,孩子们细心地将苹果弄成小块,盖上保鲜膜,用钉子在保鲜膜上扎几个洞,蜗牛住上了宽敞、干净的新家。

评析:

在孩子们的努力下,蜗牛有了宽敞的新家,虽然过程小有波折,但还算结局圆满。在搬家过程中,孩子们有自发的寻找器具、大胆地商讨交流,特别是夏老师的神助攻即帮助孩子们完成蜗牛搬家的任务,又让孩子们知道了团结互助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是观察者,在坚持尊重幼儿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我们要积极发挥自己在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建构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班级互动等,能更好地开展我们的工作,相信下次别的班级遇见问题,我们班的孩子也会倾囊相助的。

 

蜗牛的大餐

早上,阮心怡塞给我一个盒子,我定睛一看,盒子分成四小格,分别装着苹果、香蕉、橘子、青菜,我疑惑的看向她,她笑眯眯的用手指了指蜗牛,原来是给蜗牛带的口粮。“你可以上完课后邀请好朋友一起给蜗牛喂食。”我说,阮心怡点点头,笑得眉眼弯弯。

区域活动时间,孩子们都进入了自选区域,阮心怡拉着钱乐涵的手打算给蜗牛喂食。两人捧着蜗牛盒子左看右看,钱乐涵:“今天蜗牛的家还挺干净的,不用打扫清洗。”阮心怡:“上次的苹果还剩一点,我们要不要给它弄走呢?”钱乐涵看了看:“还是弄走吧,时间长了不新鲜,给它们吃新鲜的。”

两人小心翼翼地从侧面将保鲜膜揭开,钱乐涵找来筷子将上次蜗牛吃剩的苹果夹出来,孩子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现在已经能比较熟练地用筷子夹东西了。

阮心怡拿着水果拼盘:“我们要给蜗牛喂什么呢?”钱乐涵:“苹果吧,我喜欢吃苹果。”阮心怡:“我喜欢吃橘子。”她们看向我:“我喜欢吃香蕉。”“哈哈哈!”两人大笑起来。阮心怡:“我们每样都喂一点好了,看看蜗牛最喜欢吃什么?”

钱乐涵用筷子,阮心怡用手,两人认真喂食蜗牛:“小蜗,

请你吃香蕉。”“再来点青菜吧!”“你们要不要尝尝橘子呢?”……两人熟练地将保鲜膜盖回去,找来安全钉在保鲜膜上扎孔,一气呵成。

“咦?盒子怎么空了?”我问。阮心怡指了指蜗牛,原来她们把这一大盒食物一次性喂给蜗牛了。“能吃完吗?”看着堆起来的“食物山”我很担心,钱乐涵:“也不知道蜗牛最喜欢什么,我们都放进去试试。”

好吧,让我们看看蜗牛究竟最喜欢吃什么吧!

评析:

36岁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对什么事情都想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有着强烈的科学探究欲望。我们的饲养蜗牛活动给幼儿创造了一个轻松的观察环境,每天只要孩子们有空,他们就会过来看看蜗牛,用手摸一摸、用眼睛看一看,他们会惊喜于蜗牛的一个小小动作,哪怕给蜗牛清洗打扫也是争先恐后。起初,孩子们还有点害怕,需要筷子帮忙给小蜗牛搬家,现在,他们已经能很大胆地用手抓蜗牛了。

他们要把自己全部的爱给蜗牛,把自己最喜欢的食物与蜗牛分享,好吧,就让蜗牛们慢慢分享这一大堆的美食,带着孩子满满的爱,好好在中六班快乐生活吧!

 

蜗牛与青菜

IMG_20210322_112712这两天,孩子们一直在观察蜗牛最爱吃什么,这不,又有几个孩子围着蜗牛在观察:“蜗牛在吃黄瓜。”“不对,那是青菜的菜梗,不是黄瓜。”“那蜗牛最喜欢青菜哇!”“它们为什么不吃香蕉呢?”“橘子也没动。”“苹果也还在!”“我知道了,蜗牛最喜欢青菜!” 果然小蜗牛们都集中在青菜上,一大堆水果没有动过的迹象,经过一番观察与讨论,孩子们得到了自己的推断。

午睡起来,陈宏升:“蜗牛的水果好像坏了。”真的,香蕉出现了黑色斑块、苹果也“锈迹斑斑”,水果都已经变色坏掉了。陈愉悦:“没事没事,蜗牛喜欢吃腐烂的东西。”于凯睿:“我们的蜗牛不喜欢腐烂的水果。”陈宏升:“不行,不行,我要给蜗牛带最喜欢青菜来。”

第二天,陈宏升和秦奕飏都带来了青菜,陈宏升带的青菜都已经清洗干净,切成了细细的条状,装在保鲜袋里。秦奕飏带的则是整棵未清洗的青菜。喂食准备中,孩子们争吵起来,陈宏升和秦奕飏都希望能喂自己带的青菜,他们把目光投向我。我;“你们的青菜都挺新鲜的,蜗牛肯定都喜欢,但是陈宏升的青菜已经清洗好,如果不马上吃掉会坏掉的,秦奕飏的青菜没有清洗可以放两天再吃也没事。”孩子们纷纷点头:“妈妈买的水果洗干净也要快点吃掉,如果不是马上吃就不要洗。”看来道理孩子们都懂。

那就开始吧,找来干净的盒子,把蜗牛小心地抓出来,再把一堆食物残渣倒在垃圾箱里,陈宏升细心地把蜗牛的家里里外外清洗干净,还拿了餐巾纸把多余的水渍擦干。将蜗牛一个一个搬入干净的家,大家细心地给蜗牛投喂切好的青菜:“小蜗,请你吃青菜。”“今天的青菜你们喜欢吗?”……

评析:

有比较才有鉴别,阮心怡的“食物山”简单粗暴地让孩子们知道了蜗牛是杂食动物,但是它们对青菜更为喜爱。陈宏升特别有爱心地将给蜗牛吃的青菜洗干净并切碎,孩子的爱是最纯粹的,喜欢的东西他们愿意付出自己最大的爱心与耐心。

饲养蜗牛活动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是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在观察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主动性,从每天的观察中寻找到蜗牛有趣的变化。

整个饲养活动,我从没有伸手帮忙,从发现蜗牛、调查蜗牛、抓蜗牛、饲养蜗牛等一系列的活动都是孩子们亲手在做,我真正做到了放手,让孩子们主动参与,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给了孩子们一个非常自由、自主的空间,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做学习的主人。

 

蜗牛死了

早上,孩子们都会先看看蜗牛再去区域玩。朱弘轩仔细地观察蜗牛,用手摸摸蜗牛的触角:“小蜗,你们好呀!“他拿起装蜗牛的盒子轻轻晃了晃:“老师,有个蜗牛在里面滚来滚起。”他把盒子端到我耳朵边,晃了晃,真的,盒子里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好像不止一只蜗牛在滚动,怎么回事呢?

我们决定打开保鲜膜看个究竟,很快,滚动的蜗牛被我们找到了,钱乐涵抓起其中一个,她仔细地看了看,又闻了闻:“这只蜗牛死掉了。”朱弘轩也抓住了另一只死掉的蜗牛。

 

这是怎么回事呢?戴一姚:“是不是青菜吃多了,撑死的?”阮心怡:“不可能,上次我和钱乐涵喂了那么多东西,蜗牛也没有撑死!”于凯睿:“是不是青菜有毒?”陈宏升着急了:“我的青菜怎么会有毒?我给蜗牛带的青菜是奶奶特意多买的,这青菜我们家里也吃了,所有人都没有问题呀。”钱乐涵同意:“青菜肯定没有毒的。”戴一姚:“是不是这青菜太湿了,蜗牛吃了拉肚子了?”朱弘轩:“不是拉肚子,是蜗牛死了!”孩子们面面相觑,秦奕飏:“我有干的青菜,我们给蜗牛换上干的青菜好了。”

把死了的两只蜗牛扔掉,一番清洗擦拭,干青菜很快安排上了,孩子们细心地将菜叶撕成小块,这次,他们很克制地喂了两片菜叶,多余地青菜我们下次再喂。

可是蜗牛吃了湿的青菜叶真的会死吗?我们展开讨论:

于凯睿:“不会死的,在外面生活的蜗牛下雨天吃的就是湿的食物,所以蜗牛可以吃湿的东西。”

秦奕飏:“是蜗牛生病了吧,没有人给蜗牛看病所以死了。”

张昊杰:“我们会用手摸蜗牛,有的小朋友还会敲盒子,是不是我们把蜗牛吓死了。”

评析:

蜗牛的死亡给孩子们带来小小的打击,情急之下,他们认为是陈宏升带的湿菜叶的问题,冷静过后,孩子们也能比较客观的进行分析,大胆推测蜗牛死亡的原因,感觉孩子们真的长大了。

饲养蜗牛的活动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他们全身心投入到饲养活动中,并对蜗牛格外地爱护和珍惜。一次成功的活动,最主要是能吸引孩子积极参与,主动获得知识经验,体验快乐。

蜗牛的死让孩子们很难过,他们都觉得是自己没有照顾好蜗牛,希望剩下的蜗牛能健健康康的。我鼓励孩子们回家去继续搜集各种资料,寻找饲养蜗牛的问题。

 

送蜗牛回家

早上一进教室,就发现小蜗牛爬到了地板上,原来昨天喂食后保鲜膜上的洞戳得太大了,蜗牛从洞里溜出来了,范宇豪热心地将蜗牛抓到盒子里。孩子们陆陆续续来了,大家都很默契地先去看看蜗牛,再去放书包,王浩轩左看右看:“今天蜗牛都挺好,都没有死。”

陈宏升来了,他显得特别激动:“我昨天的青菜没有问题,我跟爸爸一起上网查了,蜗牛可以吃湿的食物。”我示意他不要激动:“那你们查到蜗牛死的原因了吗?”在各个区域自由活动的孩子听到后自发的放下手里的玩具围过来。

陈愉悦:“我和妈妈也去查了,蜗牛喜欢阴暗的地方,我们给蜗牛准备的盒子是透明的,我们小朋友看蜗牛很方便,可是蜗牛呆在里面不舒服。”

陈宏升:“对的,我们还要在盒子里给蜗牛铺上松松的土或者沙子,而且要每天喷一点水,让土或者沙子潮湿。”

马叒悠夏:“蜗牛胆子很小,我们每天跑来跑去,还去敲击蜗牛的盒子,蜗牛太害怕了。”

范宇豪:“难怪早上有小蜗牛爬到地板上,它们是想要逃跑吧!”

于凯睿:“这不叫逃跑,是回家,蜗牛肯定非常不喜欢这个透明的盒子,它们想回家。”

张昊杰:“可是我好喜欢蜗牛,我不想让蜗牛回家。”

柳宇涵:“咦,这只蜗牛怎么一动也不动?”

于凯睿拿起盒子轻轻晃了晃,小蜗牛“咕噜咕噜”滚动起来,又一只蜗牛死掉了。于凯睿满脸的不舍:“没办法了,我们不能再养了,蜗牛会慢慢都死光的,我们还是送蜗牛回家吧。”

送蜗牛回哪里呢,我们展开讨论:

戴一姚:“不能去我们的桑园。”

陈愉悦:“别的班级的菜地也不能送。”

范梓妍:“还要找个没有大太阳的地方。”

出发吧,我们给蜗牛找一个最适合的家。来到涂鸦区旁,于凯睿:“我觉得这里不错,没有大太阳,有草地,底下一排窨井盖比较潮湿。”就这里吧!

小蜗牛,再见!我们很想留你们在中六班,但我们更希望你们能好好的活着,我们会经常来看你们的,不要忘了我们。

 


尾声:

近三周时间的饲养,孩子们对蜗牛的外形特征、习性等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孩子们和蜗牛建立了良好的情感。饲养之初,我是想着春天的蜗牛,我们能不能看着蜗牛妈妈生出小宝宝呢?但很明显,蜗牛们没有适应我们给它们准备的家,直至最后不断有蜗牛死亡。孩子们是最善良的,不管再怎么喜欢蜗牛,舍不得蜗牛,最终大家还是觉得送蜗牛回它们真正的家才是最正确的。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大自然是活教材”,通过幼儿自己发现到探索到想象到猜测到验证到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整个过程是幼儿自己主动探索的结果,而并非教师刻板的灌输,这样自然的方式,孩子才会获得更系统、全面、深刻的知识,学习能力也会增强。这种“玩中学、乐中学”的方式是幼儿最基本的学习,这样的学习体验也会使孩子受益终身。

桑树上偶然看到的蜗牛引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之中,这样的偶发事件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可能发生。“科学始于好奇”,好奇是孩子的天性,这些活动都由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好奇所引起,要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就是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使他们迷上科学。因此,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这些偶发性科学活动,并给予正确的解答。同时,教师必须锻炼自己高度的灵敏性,善于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观察孩子,了解他们的活动意向,结合幼儿园一日生活利用各种机会,随机地对幼儿进行可启蒙教育,不仅将大大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生活中处处充满教育的契机,我们要细心地捕捉教育机会,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滲透,帮助幼儿从关爱身边的小蜗牛到关注周围的环境,从关注周边的环境到关注环境与人的关系,从关注环境与人的关系到自觉地保护环境,爱护人类家园。只要每天播下一颗“绿色”的种子,慢慢浇灌,不久的将来必能收获满园春色。